健康教育
這種很常見的病,致殘性排第二,困擾全球超十億人(你可能正在煎熬)
很多人一提到“偏頭痛”,第一反應就是“頭疼嘛,忍一忍就好”。正因為這種誤解,偏頭痛常常被輕視,甚至和普通的緊張性頭痛混為一談。但事實上,偏頭痛是一種影響全球超十億人的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,在世界范圍的致殘性疾病中排名第二,僅次于中風。
偏頭痛不僅會帶來反復發(fā)作的劇烈疼痛,還常伴隨惡心、畏光、畏聲等癥狀,讓患者在生活、學習和工作中陷入困境。它多發(fā)生在正值學習與工作黃金期的青壯年群體,對個人生活質量和社會生產力的打擊極其顯著。
因此,認識偏頭痛、科學應對偏頭痛,已經不僅僅是醫(yī)學話題,更是影響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。
偏頭痛才不是普通頭痛
比你想得復雜得多
很多人對偏頭痛的印象仍停留在“頭痛”二字,但實際上,它是一種原發(fā)性的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,機制復雜,影響深遠。偏頭痛往往呈現(xiàn)為單側的搏動性劇痛,發(fā)作時間從數小時到數天不等,常常伴隨惡心、嘔吐以及對光和聲音的敏感。在部分患者身上,還會出現(xiàn)所謂的先兆,例如閃光、視物模糊、麻木或語言障礙,這些短暫的神經癥狀就像身體給出的預警信號,提示一次發(fā)作正在逼近。
如果把偏頭痛看作一場風暴,那么它并不是憑空而來,而是由遺傳、環(huán)境與神經網絡的異常相互作用觸發(fā)的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患者的大腦在面對外界刺激時往往更加“敏感”,這與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。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(CGRP)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它們能影響血管舒縮和疼痛信號傳遞,從而造成反復的頭痛循環(huán)。因此,偏頭痛不僅是血管的問題,更是一次神經系統(tǒng)的全面失衡。
還有一種特殊的偏頭痛——月經偏頭痛,通常發(fā)生在月經前 2 天至來潮后的 3 天間,往往比非經期發(fā)作更劇烈、持續(xù)時間更長,對生活影響更大。
偏頭痛看似無形
一發(fā)作卻能讓人啥也干不了
偏頭痛的困擾,也許看似無形,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無數人的生活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,比如上班/上學時因為頭痛缺勤,工作/學習效率大打折扣;或者在家無法完成家務;甚至朋友聚會、家庭活動也不得不一次次缺席,久而久之,有些人甚至不得不離開崗位,成為真正意義上的“失去勞動能力”,達到醫(yī)學意義的“致殘”。
從流行病學角度看,偏頭痛是全球第二大致殘性疾病。過去三十年里,中國頭痛相關的致殘負擔持續(xù)上升,女性和青壯年群體首當其沖。在中國,偏頭痛的患病率接近 9%,年輕化趨勢明顯。
社會大眾對偏頭痛的認知依然不足。許多人誤以為“忍一忍就過去了”,長期依賴止痛藥自行緩解。結果不但未能控制病情,還可能因過度用藥誘發(fā)“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”,讓疼痛頻率進一步增加,陷入惡性循環(huán)。
這些數據提醒我們,偏頭痛遠不是“小毛病”,而是嚴重影響社會發(fā)展的健康挑戰(zhàn)。
如何科學應對偏頭痛?
規(guī)律的生活方式是避免誘發(fā)偏頭痛的基礎。研究顯示,失眠、壓力和過度勞累都是偏頭痛的高危因素,而適度運動和保持規(guī)律作息則有助于降低發(fā)作頻率。飲食方面,過量咖啡因和酒精常常成為隱形誘因,適度控制對很多患者都有益處。
藥物方面,非甾體抗炎藥(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、雙氯芬酸等)和曲普坦類藥物仍是首選,但若反復療效不佳,應及時調整方案,避免陷入藥物過度使用的陷阱。值得注意的是,CGRP 單抗等新型靶向藥物已在國際上展現(xiàn)出良好前景,有望在未來為中國患者提供新的選擇。
偏頭痛不是簡單的“忍一忍就好”,而是一種需要被正視的疾病。幸運的是,醫(yī)學進步正不斷帶來新的希望——從生活方式的改善,到新型藥物的出現(xiàn),患者都有機會找到更合適的解決之道。對個人而言,關鍵在于及時就醫(yī)、科學管理;對社會而言,則需要共同努力,減少誤解與忽視。唯有如此,患者才能真正擺脫反復的疼痛,在生活中重拾穩(wěn)定與力量。
陜公網安備61080002000215號